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生物学论文_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狂蝇科概述
1.2 狂蝇科系统学研究进展
1.2.1 狂蝇科的单系性
1.2.2 狂蝇科亚科及属级阶元亲缘关系
1.3 狂蝇科物种分类及多样性
1.3.1 狂蝇科分类学简史
1.3.2 狂蝇科DNA条形码研究
1.4 狂蝇科形态及适应演化
1.5 狂蝇科生物学特征及适应演化
1.5.1 狂蝇生活史
1.5.2 狂蝇成虫拟态
1.6 研究内容及目标
2、狂蝇科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2.2.2 总DNA提取、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组装
2.2.3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比对、碱基组成及替换速率分析
2.2.4 系统发育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2.3.2 碱基组成偏斜性和核酸序列异质性
2.3.3 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组成和异速进化
2.3.4 控制区长度及特点
2.3.5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2.4 小结与展望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狂蝇科物种分子鉴定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3.2.2 拍照与图片处理
3.2.3 总DNA提取、PCR扩增和基因测序
3.2.4 DNA序列分析
3.3 结果
3.3.1 狂蝇DNA条形码区域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3.3.2 狂蝇COI-3’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3.4 讨论
3.4.1 狂蝇分子鉴定的有效性
3.4.2 形态特征对狂蝇分子鉴定的意义
3.4.3 我国的狂蝇科物种多样性及成因
3.5 小结与展望
4、胃蝇亚科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标本馆藏信息
4.2.2 样品制备、拍照及形态学术语
4.2.3 世界分布图绘制
4.2.4 样品选择和特征编码
4.2.5 系统发育分析
4.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4.3 胃蝇亚科物种的分类修订
4.4 胃蝇一龄幼虫自发荧光光谱范围和强度
4.5 胃蝇亚科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4.6 讨论
4.6.1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探究胃蝇微小形态结构
4.6.2 胃蝇一龄幼虫形态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4.6.3 胃蝇三龄幼虫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
4.6.4 胃蝇成虫关键形态部位的适应演化
4.7 小结与展望
5、皮蝇亚科小头皮蝇属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拍照、图片处理和物种描述
5.2.2 形态学术语、命名法规、标本馆藏地及物种分布情况
5.2.3 体色编码和体色类型分类
5.2.4 样品选择和形态特征编码
5.2.5 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特征状态重建
5.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5.3 小头皮蝇属物种的分类修订
5.4 小头皮蝇属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5.5 体色的组成、类型和祖先特征
5.6 讨论
5.6.1 体色的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
5.6.2 小头皮蝇属物种体色的演化和拟态
5.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文章摘要:狂蝇科Oestridae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有瓣蝇类Calyptratae,是昆虫纲中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内专性寄生的类群。狂蝇寄主广泛、专一性强,具有丰富的形态及生物学多样性,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寄生生活形成了高度适应,是双翅目昆虫系统学及适应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进化框架和深入的形态比较,狂蝇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仍为待解之谜。本研究通过全面检视我国以及丹麦、法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南非等10余个国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狂蝇标本,联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Micro-CT等超显微技术,对狂蝇的卵、幼虫(三个龄期)、成虫(雌雄)等生活史关键阶段,开展了系统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合成了二维和三维的显微、超显微形态特征图像6000余张,发现了3个新的超显微结构;通过整合形态特征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和结构特征,揭示了狂蝇科及代表性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关键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趋势,主要发现如下:1.基于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首次构建了涵盖狂蝇科全部四个亚科的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发育树,验证了狂蝇科的单系性,明确了亚科间的亲缘关系,发现狂蝇科中不同亚科的碱基组成和生物分子进化速率具有明显差异,皮蝇亚科和狂蝇亚科的进化速率高于疽蝇亚科和胃蝇亚科;胃蝇亚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GC含量明显增高但总长度显著减小,可能是能量代偿的进化结果。2.基于分子分类学理论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首个25种常见狂蝇蛆病病原体的精准、快速检测体系,提出DNA条形码区域为狂蝇分子分类学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恢复了胃蝇物种Gasterophilus flavipes(Olivier)的种级地位,其半个世纪以来被错误的列为红尾胃蝇G.haemorrhoidalis(Linnaeus)的同物异名;提出仅已知三龄幼虫的帕皮蝇属Pallasiomyia和部分繸皮蝇属Przhevalskiana物种的分类学有待进一步修订。3.选取狂蝇适应演化中的代表性类群胃蝇亚科,通过联用多种超显微技术,遴选了卵、幼虫(一龄、二龄、三龄)、成虫(雌、雄)等全部虫态的近200个关键形态特征,构建了首个涵盖该亚科全部物种的系统进化树,验证了胃蝇亚科为稳定的单系,明确了胃蝇幼虫发达的口钩和其表面密布的感觉毛,有助于其在寄主消化道内精准定殖;发现了成虫触角鞭节表面集中了大量感觉器官复合体,具有增加嗅感器数量、汇集气味分子、提高嗅觉灵敏性的作用。4.选取狂蝇系统发育关系及拟态研究中的典型类群小头皮蝇属,通过系统检视世界主要博物馆的狂蝇成虫标本,建立了新物种4种,新同物异名1个,并构建了该属首个物种进化树,明确了该属体色特征的演化轨迹;结合世界熊蜂属体色分析结果,验证了小头皮蝇腹部与熊蜂相似的体色特征为贝茨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的趋同性演化结果。
文章来源:《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网址: http://www.sxwrxt.cn/qikandaodu/2022/0131/398.html